晶间腐蚀,局部腐蚀的一种。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晶间腐蚀是金属在适宜的腐蚀环境中沿着或紧挨着材料的晶粒间发生和发展的局部腐蚀破坏形态。晶间腐蚀从金属材料表面开始,沿着晶界向内部发展,使晶粒间的结合力丧失,以致材料的强度几乎完全消失。例如,饱受晶间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外表虽然还十分光亮,但轻轻敲击可能碎成细粉。 在特定介质条件下检验金属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加速金属腐蚀试验方法,目的是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是否合理。其原理是采用可使金属的腐蚀电位处在恒电位阳极较化曲线特定区间的各种试验溶液,利用金属的晶粒和晶界在该电位区间腐蚀电流的显着差异加速显示晶间腐蚀。不锈钢、铝合金等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在许多国家均已标准化。各标准对试验细节均有详细规定。
不锈钢常见腐蚀之晶间腐蚀
不锈钢就是不容易生锈的钢铁,不锈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Cr(铬),只有当Cr含量达到一定值时,钢材有耐蚀性,不锈钢一般Cr含量至少为10.5%。
不锈钢的耐蚀机理为钝化膜理论,即其表面形成一层较薄而坚固细密的稳定的富Cr钝化膜,防止氧原子继续渗入、继续氧化,从而达到防锈蚀的能力。
不锈钢表面钝化膜形成图解
人们认为“不锈钢是不生锈的,生锈的就不是不锈钢了”。其实这是对不锈钢缺乏了解的一种片面错误看法,不锈钢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生锈的。如果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不锈钢的各种腐蚀类型,面对不锈钢腐蚀时可以有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减少损失。下面结合工程实际讲述几种不锈钢常见的腐蚀类型,简要介绍相应的抗腐蚀措施,并重点介绍不锈钢应力腐蚀原因及防治措施。
不锈钢发生的腐蚀破坏多是局部腐蚀破坏,较常见的有晶间腐蚀(9%)、点蚀(23%)和应力腐蚀(49%)。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上贫Cr,导致该区域**腐蚀,进而使晶粒整体从金属上脱离。热处理450℃~850℃温度区间中C与Cr易形成碳铬化合物(Cr23C6),晶界处消耗的Cr不能及时从晶粒中得到补充,使晶界区域贫Cr,这是导致晶间腐蚀的关键。
例如:某公司合成氨厂炉的工艺气预热管因为晶间腐蚀引起的开裂,发生泄漏事故。预热管出现晶间腐蚀是因为奥氏体不锈钢晶界析出Cr23C6,在管内Cl-作用下管子短期出现晶间腐蚀开裂。
晶间腐蚀微观形貌及零件宏观图
为了预防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一般的解决办法
1、固溶退火金属被均匀加热到1050℃~1060℃,然后急速冷却;
2、添加稳定化元素Ti、Nb等;
3、选用低碳不锈钢。